数智工软,开源共新 | 开源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工作研讨会圆满举行

数智工软,开源共新 | 开源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工作研讨会圆满举行

wanghuimin

2025-05-14 发布111 浏览 · 0 点赞 · 0 收藏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蓬勃发展,开源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驱动着技术的飞速进步与应用拓展。为深入探讨开源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社区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探索开源模式支撑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工业软件及装备数字化的发展方式与模式,5月10日,**开源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工作研讨会(openSCS 2025)**在苏州圆满举行。

image.png
会议以**“数智工软,开源共新”**为主题,特邀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及CPS相关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开展openSCS工作研讨会,研讨openSCS的发展方向、模式及工作规划。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东北大学原校长赵继、科技部高新技术司二级巡视员尉迟坚、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原书记周定文、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代表梁克雷、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皇青、苏州工信局副局长朱科、苏州工信局副处长丁天龙、同元软控创始人陈立平以及Julia中文社区专家等受邀出席本次研讨会。

主题分享

会上,同元软控董事长、openSCS工作委员会主席周凡利作题为**《从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仿真到CPS-下一代数智化工业软件平台生态初探》**的报告。报告分享了对下一代数智化工业软件的研判、从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仿真到CPS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及openSCS开源社区的愿景目标与发展方向。

image.png
周凡利表示,openSCS的愿景是面向智能信息物理系统,立足开放科学计算语言Julia和开放物理建模语言Modelica,构建一个国际化的开源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工具链、模型算法库及标准规范集,推动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开发工程师、用户群体与全球同行交流合作,形成开放生态,最终发展为智能CPS统一语言、统一环境、统一资源的开放开源社区。

openSCS各SIG组**(科学计算工具、科学计算算法库、模型库、系统建模仿真工具、综合能源)**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工作情况和重点项目。

SIG1-科学计算基础工具组核心开发者宋家豪,针对不同科学计算语言(包括Python、Julia、Fortran、R等)之间的相互调用困难、差异化优势难以兼备的问题,以及MATLAB的M语言缺少公开的规范标准,使得工具箱开发者/用户的M 脚本难以做到多种运行平台兼容的问题,提出**“同轮”科学计算多语言生态共享框架、M语言开放参考标准两个子项目,并在2025年分别推出首个版本;
SIG2-科学计算算法库组长陈久宁委托宋家豪,针对Julia语言生态中缺乏在AI领域应用可靠、成熟的工具链支撑的问题,提出建设JNNRuntime(Julia Neural Network Runtime),通过Halide方案实现高性能卷积算子,利用Julia计算效率优势提供Julia高性能神经网络推理运行环境,并将应用于2025年发布的MWORKS Copilot AI编程助手;
SIG4-模型库组长鲍丙瑞在分析了Modelica开源库、商业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开源库覆盖专业行业面广但发展空间仍较大、模型库质量参差不齐、尚无统一可推广的建模规范等问题,提出SIG4模型库的建设目标与整体规划,围绕Modelica系统级建模仿真技术,发掘并吸纳一批高质量开源模型库资源,从应用侧识别并汇聚一批开发者,共
同探索建设模型库开发规范、开发模式,共建一批模型库,并联合openSCS生态发展委员会EC的教育WG、行业WG开展培训和应用推广;
SIG5-系统建模仿真工具组长许飞针对目前不同系统建模仿真平台及应用生态之间存在的兼容性差、互操作性受限、资源共享困难等问题,提出SIG5重点工作为
推广面向端云协同发展的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仿真平台开放架构和标准化接口规范,并基于符合开放系统架构规范的开放平台构建专业APP和定制化仿真平台、补齐电子电气设计软件(ECAD)在多学科联合仿真能力的短板,在2025年发布1.0版本,联合openSCS生态发展委员会EC的教育WG、行业WG开展应用和推广,实现平台共建,应用共享;
SIG6-综合能源组长李明涛基于双碳目标分析了综合能源系统从微观到宏观设计层面的诸多挑战,针对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设计优化、运行调度优化、实时控制优化等典型场景,提出
综合能源系统数字孪生平台建设构想,探索Julia在综合能源领域的产业应用潜力,并构建高性能的能源系统建模、仿真、优化和控制工具链。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openSCS开源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教育生态以数智化人才培养为核心,秉持开源开放理念,通过教育与产业的系统发展,打造资源共建、技术共享、生态共治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体系。研讨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副院长、openSCS-PMC联合主席聂兰顺受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主任、openSCS工作委员会生态发展委员会EC主席王忠杰委托,详细介绍了
开源社区教育培训前期工作基础,并系统阐述了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与计划。**
image.png
前期成果:
√ 高校依托MWORKS平台编撰、出版了10部涵盖基础与行业应用的系列教材,形成了80本教材的出版计划
√ 研发重要工程领域的多学科系列工具箱15个、模型库10个
√ 打造具身智能无人船仿真平台
√ 举办高水平学生竞赛3项
√ 建立Mohub工业知识模型互联平台

未来,开源社区将围绕教学资源建设、培训与人才认证、学术活动与交流、技术孵化等多方面展开,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系统性规划推进覆盖各类学科的新形态数字教材和案例库建设,探索教育数字化的落地途径;在培训与人才认证方面从人才培养角度积极拉通产业与高校,分学科按层级设计培训与人才认证体系;在学术活动与交流方面通过竞赛、论坛、开源社区校园行等活动组织,拓展在高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技术孵化方面在更大范围内拉通高校优势专业团队,设计相应机制保障创新技术的转化落地。2025年度教育WG计划在上述四个方面建立完善相应机制,构建一系列典型教学案例,并汇聚培育不少于1000名应用/开发人才。

openSCS 2025计划发布

openSCS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席、执行总监(兼)何均宏介绍了openSCS的业务架构、六大SIG组及教育培训、行业发展两个工作组的2025年度计划。
image.png

何均宏指出,各SIG分别基于TongLun构建科学计算一体化生态,基于M语言兼容现有生态演进,基于JNNRuntime打造科学计算领域原生高性能AI推理和符号计算;基于开放架构,建设Modelica专业模型库、各行业系统建模仿真平台;各SIG负责的软件开发工作是openSCS开源计划基础,需要在更高层面,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汇聚高层次研究和开发人才,共建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仿真领先社区。
image.png
圆桌研讨

圆桌研讨环节聚焦openSCS发展方向、模式及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涵盖SIG重点项目、教育培训目标方案、工业应用推广等多个方面,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杨孟飞、赵继、尉迟坚以及与会专家进行了精彩发言。

杨孟飞表示,为推动开源生态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突破以下三个方向:首先,着力打造国际性的开源社区,从中国品牌到世界品牌;其次,重点建设信息物理系统(CPS)的理论、方法及工具,工具要能够提高效率、提升品质;第三,突破基础性创新,在未来世界创新中要有我们自己一席之地。
image.png

赵继认为,发展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开源社区恰逢其时且意义重大。openSCS社区应朝着更加深刻、更加专业、更加前瞻、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以应对未来工程需求、工程教育和技术创新的挑战。

  • 更加深刻:发展定位的立意需更加本质和深刻,应以工程发展和工程教育变革为牵引,以工程系统原理为基础,着力构建面向新一代复杂工程系统创建和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

  • 更加专业:技术创新要与学科应用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寻找更多本专业领域的应用落脚点,充分调动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更加前瞻:从底层逻辑上进行再创新,构建更加有效的新一代工程系统建模和设计体系及其工程教育新方法。

  • 更加开放:突破地域限制,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开源社区。
    image.png

此外,在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上,着力夯实数理基础与工程原理的认知深度,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素养;建设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创新实验示范区,有助于破解当前教学内容滞后科技和产业发展、培养效能需要进一步释放等关键问题。

尉迟坚表示,要把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当作一个使命,制定一个整体的作战图,按工作或业务关系,画出从应用到工具到底层的分类分层图;其次,要区分开源规划与商业规划,区分不同角色定位,明确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最后,开源工作要有系统性、专业性、学术性,社区工作要能为业界所信赖。
image.png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代表梁克雷、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皇青等专家也分别给出了宝贵的建议。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同元软控总部大楼新展厅,系统了解了同元软控的发展历程、装备数字工程解决方案、MWORKS平台产品、行业应用以及数智生态。
image.png

请前往 登录/注册 即可发表您的看法…